十多年前,我得知一位当程序员同学,在业余时间,采取写管弦乐曲方式,来“对冲”繁忙枯燥的“码农”工作。由于我觉得歌剧听起来要比管弦乐更加通俗易懂些,于是我就问他是否也写歌剧?他说没有,并告诉我歌剧与芭蕾舞剧的谱曲是音乐写作中的最高水平,由于此原因,也导致了“听歌剧,看芭蕾”成为了观众对音乐的最高欣赏。听到同学一席话后,我如醍醐灌顶。所以去剧院“听歌剧”也成为了我的一个奢望......凑巧今年春节期间,正好在天府广场四川大剧院门口,看见了中央歌剧院将在2025年3月9日来蓉演出《经典歌剧选段音乐会》的广告,于是为了我多年来想听无话筒的舞台歌剧演唱愿望,以及证明自己对歌剧的喜爱不是叶公好龙。于是就毫不犹豫地买了票......而对于中央歌剧院的“大名”我也是早在1984年5月就通过著名合唱歌曲《长江之歌》知道的。因为此歌曲是由当时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谱曲的。这个歌曲经过中央电视台在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中播放后,就成为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最具气势经典代表歌曲。因为自从苏轼作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由于此阕词中所展示出来的气魄,使身后几百年无人能够超越,直到公元1984年5月《长江之歌》出现----“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此诗词能够超越的原因是:在苏轼去世880年后,他的一位同乡---邓小平,通过视察深圳,向世界宣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气魄。而小平同志通过对深圳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肯定,也使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政策如同长江奔腾般的磅礴力量,将把中国推入一个民富国强的新纪元。
本次音乐会是由著名女高音幺红为首的共计十一位歌唱家登台演出。其首先演唱的就是歌剧《卡门》中的几个精选唱段。众所周知,歌剧是音乐中最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因为“歌剧将许多为一个目的服务的不同因素(音乐、诗、画、雕塑、舞蹈、哑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集中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最丰富的音乐形式”(柴科夫斯基语)。而如果要问目前世界上哪一部歌剧上演的场次最多呢?回答是法国歌剧《卡门》。另外,如果要问世界上哪一部芭蕾舞剧上演的场次最多呢?回答是《天鹅湖》。而如果要问歌剧《卡门》与芭蕾舞《天鹅湖》有什么共同之处,回答是:其演出效果在作者生前均没有获得好评和认可,而是在作者去世后均成为了世界上演场次出最多的同类剧作----从而成为了“世界第一”歌剧和芭蕾舞剧的“代名词”。即:其遭遇均是----“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谱写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本剧是一部四幕歌剧,作曲家比才创作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亲切、真实而又典型化。它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本歌剧中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并带有粗犷的自然美和充满了强烈民间风格的热情、奔放特色。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可以说此歌剧在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上以及艺术性和观众普及性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程度。
由于上述原因,此剧中女主人公所演唱的咏叹调也成为世界各国女中音声部的试金石。而整个歌剧中的很多段落旋律,也成为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的经典曲目,被歌唱家们世代传唱。而卡门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也永远感染着每一位歌剧欣赏者。
阅读到此,肯定有人要问:这么好的歌剧,怎么会在初期演出失败呢?答案为:其原因主要是《卡门》之前的歌剧,都是以“奢靡豪华”为场面,以“皆大欢喜”为结局。而《卡门》首开现实主义方式的悲剧结局,让习惯了上述场面和结局的法国上流社会观众们很不适应,从而导致了其1875年3月在巴黎上演后饱受“骂声如潮”的待遇。在此致命打击下,3个月后,年仅37岁的作曲家比才便突然间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后来由于《卡门》在法国以外演出获得了极高好评(如德国哲学家尼采就观看了20次《卡门》演出)。于是,在比才去世5年后,《卡门》又重新回到了法国上演。由此看来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是金子总要闪光,是“和氏壁”总要惊天下。
写完上面段落语句, 5 6·5 3 3 | 3·2 3·4 3 3 0|4 2·5 3 3 0|1 6·2 5 5 0|-----剧中《斗牛士之歌》里铿锵有力的旋律又在我耳边响起来了。
谨以此文纪念“世界第一”歌剧《卡门》上演150周年以及其伟大的作曲家乔治·比才逝世150周年。
有道是:比才佳作传世界,骂伊奸人坟土中。
(撰文:蓝天,2025年3月)